当前,随着离休干部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养老条件怎样?是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关心的重要课题。今年3月,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启动了历时半年的“创优服务大走访”活动。带着上述问题,中心领导与414位离休干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全面了解他们身体、生活、家庭等方面情况,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希望通过大走访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细化个性化服务措施,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为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探索新路。 一、目前离休干部生活现状 1、离休干部的身体令人担忧 如果我们把自己独立活动,可以单独外出视为身体较好,基本能自理,但不能单独外出视为身体尚好,长期卧床等生活不能自理视为身体较差。414位离休干部中身体较好的192名,占46.3%,身体尚好的100名,占24.2%,身体较差的122名,占29.5%。由于本次调研只限于市区能交流的老干部,不包括本市身体很差和居住在外地的老干部。所以,以中心505名离休干部来统计,身体较好的201名,占39.8%,尚好的100名,占19.8%,较差的204名,占40.4%。 2、离休干部居家养老的条件不佳 从居住情况看。414位离休干部中,独居的52名,占12.6%,空巢的249名,占60.1%,与子女同住的102名,占24.6%,住养老院、护理院的11名,占2.7%。从离休干部承担的家庭责任看。有63名离休干部仍在承担照顾老伴、子女或第三代的责任。 从离休干部配偶身体情况看。能够买菜做饭做家务的278名,占76.8%,身体较差、需要照顾的41名,占11.8%。老干部平均年龄84.5岁,配偶的年龄和老干部相差无几(少数再婚的家庭年龄稍轻些),都进入了双高期。 从子女照顾看。子女不工作专门照顾的47名,占13%,子女不住一起但做饭(送饭)或买菜的43名,占11.9%。请了钟点工或24小时保姆照料的57名,占15.79%。312名不与子女住在一起的离休干部,绝大多数子女能够每周上门看望。 从社区服务看。享受到社区服务的仅有33名,主要集中在沧浪区。享受社区节日慰问或看望的16名,大部分集中在独居离休干部。 二、目前离休干部居家养老特点 1、居家养老仍然是首选养老方式 由于传统观念或生活习惯等原因,97.3%的离休干部选择居家养老。在离休干部居家养老中以空巢居住为主。空巢家庭中,老俩口买菜、做饭、料理家务占走访离休干部76.8%。离休干部不希望成为子女的负担,也不希望影响子女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尽最大可能克服困难,不愿麻烦子女。 2、离休干部普遍比较孤独 身体好的离休干部通过走出家门跟外界接触,孤独感弱些,出不了门的离休干部孤独感比较强。上门走访,大部分离休干部有聊不完的话,有的离休干部拉着领导的手久久都不愿松开,总想多留一会儿。从离休干部言谈举止中能感受到他们渴望有人陪伴,需要交流。 一位住在新市路的独居离休干部,老伴去年过世,两个儿子都在美国,虽然周围邻居经常串门关心,但还是感到很孤独。家住苏安新村的一位离休干部身体不太好,走访进门坐下来就开始神侃,讲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过瘾。离休干部太需要有人讲讲话、聊聊天了,这样情况不在少数。 有子女全职照顾的离休干部,因子女时时在身边,总体感觉比较安心、开心,精神状态好,生活很有规律。离休干部的子女普遍工作比较忙,虽然能经常打打电话,周末上门看看,有的甚至每天送饭送菜,比较孝顺,但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同父母,真正能跟父母坐下来聊聊天,陪同或搀扶着父母外出走走、看看的为数不多。 3、幸福指数与生活待遇提高不同步 随着经济发展,离休干部共享改革成果,生活待遇有了大幅提高,离休干部也有条件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但从走访情况看,大部分离休干部居住条件都很简陋,可能是生活习惯使然。从了解情况来看,子女条件好的离休干部生活质量高些,因配偶身体不好,子女条件不好,生活质量被配偶、子女拖累也不在少数。家住三元二村的一位离休干部因爱人瘫痪、儿子性格孤僻,女儿工作不稳定,导致每月贴补子女,自己身体不好,还少有人照顾。跟他交谈,感觉他心情沉重,根本没幸福可言。另外,离休干部身体原因、再婚及钱财分配引发家庭矛盾等情况,也降低了幸福感。 4、社区服务力度不够 目前各区对离休干部服务措施不一,没有特殊照顾。园区对户口在苏州,子女不在苏州的老人照顾很好,但对子女在苏州,即使是离休干部也没有照顾。有这样一位离休干部,住在园区,子女住在新区,虽在苏州,但平时工作太忙,根本照顾不到。沧浪区对独居、空巢离休干部及伤残离休干部关心照顾较多,每月至少两次上门义务服务,离休干部都很满意。有的社区对离休干部因条件限制,没有开展专项服务。一位住在三香路上的离休干部,虽然是三等伤残军人,民政局春节、“八一”建军节都进行慰问,但社区从没有主动上门关心过。 三、离休干部居家养老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切实从关注民生高度认识居家养老工作 居家养老是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养老福利模式。各级领导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关注民生、关爱民利”和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举措。尤其是离休干部,他们是革命功臣,大多已80岁以上高龄,是老人中的特殊群体。政府需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加快推进居家养老进程中对这一群体特事特办,不断总结近年来离休干部居家养老经验,及时研究和解决居家养老服务推进中的问题和难点,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让广大离休干部在有生之年享受到幸福安宁的晚年生活。 2、练好内功,为离休干部个性化服务提供保障 从走访情况看,离休干部对中心的各项服务感到满意,对中心“创优服务大走访”活动非常肯定,这就需要我们深化大走访活动,使它成为常态工作,加深对离休干部的了解和关心。同时,要认真分析离休干部生活情况,加大个性化服务力度,为离休干部排忧解难。 首先,要加强对外交流,及时了解外界信息。要加强老年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人员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对离休干部的需求进行分析。对精神需求比较强烈的。一方面管理员要多联系,多上门,陪其聊聊天,说说话。同时,与其子女沟通,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多回家陪陪父母。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一定数量工作人员,对孤独感强的离休干部定期上门陪其说说话。另一方面发动集团广大团员青年,采用结对方式定期上门陪同聊天。对有具体困难的。要分析困难或疑惑的原因,能及时解决的立即办理,无法解决的要做好解释,暂时无法解决的要及时告之;对想做实事好事的,要帮助其与相关部门联系,帮其尽快了却心愿,避免久拖不办而产生心理负担。在做好分析工作的同时,将新了解到的离休干部情况及时更新或补充到原有信息中,发挥好信息的作用。 第三,根据离休干部需求,不断补充和完善规章制度,对离休干部特殊就医、家庭矛盾处理、财物保管等方面规范要求,让离休干部安心养老。 3、多管齐下,加大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 社区是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最重要的场所。从走访了解看,目前按照“四就近”原则,离休干部普遍反映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发挥作用做得稍好,但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方面,社区还有大量工作可为。从走访了解到,离休干部自行解决生活起居的比例很高,生活上对家属依赖性太强,家属也是“双高”老人。交谈中有的反映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是迫不得已,但不愿麻烦小辈,没有更好解决途径,是别无选择。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离休干部对社区服务的迫切需求。 首先,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要加快推进居家养老进程,政府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社区作为政府的窗口,要贯彻落实好政府推行的各项措施。建立统一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系统,特别是健全离休干部生活照料网络,组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离休干部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及精神慰藉。 其次,发挥好社会参与功能。医院增扩离休干部病房,建设离休干部养老院,多渠道吸收民间资本,参与离休干部养老事业。 第三,调动全民关心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氛围,鼓励低龄老人为离休干部服务,形成老人互助,离休干部的朋友及四邻对离休干部进行日常关照等多层次多渠道的为离休干部服务格局。(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汪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