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划苏州老年人的第二人生
——苏州市友城访问团参观考察日本老年事业后的感想
2011年6月,苏州市友城访问团一行6人在市委老干部局综合二处处长邹清和团长的带领下,到日本池田等地参观考察了日本老年事业,感慨颇多,收获很大。
一、日本老人第二人生的生活
一项最新的统计表明,日本现有65岁以上老人2660万,约占日本总人口的21%,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过去,由于政府规定从60岁开始可以领取养老金,所以,一般企业都把60岁当作退休年龄。老龄化社会造成养老金享受者猛增,但保险金缴纳者却不见增多。因此,为保障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日本政府2006年修改了相关法律,把养老金受领年龄延长到65岁。日本老人退而不休,继续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这既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老年人积极的养老一种方式。
1.退而不休的日本老人
退休意味着第二人生的开始,这是当前日本老人的普遍认识。参观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日本一般60岁退休,65岁开始领养老金。日本老人退休后在有关机构登记求职,这些老人通常都有自己非常明确的工作意愿,大概有三种,一种是想要发挥自己以往的特长和工作经验的;一种是利用以前自己的爱好,把这种爱好现在转为经济收入的;第三种就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总是想要活动活动的,为了维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来找一些体力劳动。走在日本街头,我们看到,开出租车的很多都是老年人,在机场、停车场做整理服务的有很多是老年人,在城市公园做安保维护秩序的是老年人。目前,在中国,年过六旬就可以颐养天年了,但是日本老人不仅没有回家安享晚年,反而在退休之后又重返职场继续打拼,而且这种现象在日本司空见惯。
2.政府、社会为老年人发挥余热搭建平台
日本高龄介护研究会主席、东京都社会福祉协议会会长堀田力说:“目前日本老人退休后面临的最大困惑是生活目标的缺失,关爱老人就应该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其中,在精神方面让他们满足,过一个比较充实的人生,这是最紧要的课题。”现在日本有不少机构都在积极地帮助老人们寻求一种更有价值的第二人生,银色人才中心就是这样的一种机构。银色人才中心是日本全国连锁性质的老人职介中心,在许多城市都有。日本的政府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扶持银色人才中心,它的工作人员也相当于公务员。
在日本,很多企业也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老年人。一方面是这些工作大多是公共性质的工作,工资比较低,另外老人比较有信用,工作又细心。尽管收入不高,大部分老人都不太介意,对于一些公益事业,很多老人还常常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当然,如果能够把工作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同时还能增加点收入,就成了一件更加愉快的事情。
3.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日本池田市,社会养老机构同样匮乏。据我们参观的池田市特别养护老人公寓负责人介绍,池田市老人大多实行居家养老,只有经过有关部门评定三级以上的老人才可以入住特别养护老人公寓。
在特别养护老人公寓,我们看到入住的老人大多行动迟缓,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的。据了解,特别养护老人公寓服务大体分三种类型:一般护理等级即生活能够自理的,享受日间托老服务;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全日制重点住院看护;存在认知障碍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专人负责住院服务。特别养护老人公寓提供就餐、入浴、理发、医疗、保健等生活起居服务和健身、阅读等文娱活动服务,并特别建有心理健康中心,注重给老人精神服务。老人公寓的服务尤其突显人性化、精细化,如硬件设施上所到之处皆行配备无障碍通道和廊道扶手。
特别养护老人公寓是民间养老机构,面向普通老人的公寓,每人每月收取18万日元的费用(相当于人民币1.4万多元)。每个老人所缴费不公开,其中也有完全不缴费的。老人缴费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给老人公寓。特别养护老人公寓为每个老人提供同等服务。
二、苏州老年工作、老人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苏州已面临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高龄化、高龄人口空巢化的严峻形势。1982年苏州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18年。截至2010年底,苏州60岁以上老人已有131.7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0.7%,并且每年还在以4~5万的速度净增。预计到2015年,苏州老年人口将超过150万。目前,老年人的服务管理部门有市委老干部局、市委组织部和市人社局、市老龄委等。
1.退休年龄低,发挥作用的积极性较高
目前,我国实现的是:干部,男60周岁、女55周岁退休;工人,男55周岁,女50周岁退休的制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寿命的延长,以上年龄的人正值人生的黄金期,经验丰富、精力充沛,大多希望为社会、为家庭多做一些贡献,进一步实现人生的价值愿望。他们退休后,有一技之长的,为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没有专长的,也在服务、商业等领域发挥作用;更多的或因没有合适的岗位留在家里,乐为子女当“保姆”。
2.管理部门较多,服务管理力量较为分散
由于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晚,老年人管理机构较多,职能交叉,服务管理力量较为分散,不利于老龄工作的整体推进。就苏州来说,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由市委老干部工作部门服务管理;退休干部,由市委组织部部门和市人社局管理;老龄工作,由市老龄委负责;老年教育,由市教育部门等抓总:整个老年工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进行统抓统管。
发挥老年人作用方面: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负责全市老干部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苏州老专家、老科技协会,是民政局登记的群众团体,在苏州经济发展中积极有为,作出了很大贡献;苏州市老年体协,组织老年人开展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苏州夕阳红俱乐部,也是一个民间组织,组织老年人开始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还有更多的一些不知名的团体、协会,在为苏州老年事业默默着发挥作用。同样,苏州没有一个部门统领这些老年群团协调开展工作。
3.养老机构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据市民政局统计,“十一五”末,苏州全市拥有养老床位数27355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1.6张。与“十五”末相比,民办养老机构从8家增长到48家,民办养老床位从不足1000张增长到7169张。尽管如此,苏州的养老机构还是无法满足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养老院普遍档次低,环境差,服务质量低;二是相对于居民收入,养老院收费偏高;三是适合生活不能自理、慢性病康复老人的特别养护养老院严重缺乏。
三、规划苏州老年人第二人生的建议
常听老同志戏说,自己是“60后”或“80后”“90后”,他们把自己的退休时间作为人生的又一起点,“60后”是60岁退休后,“80后”“90后”则是80、90岁以上了。确实,每个人都要退休,退休后我们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政府、每个公民都应该好好规划老年人的第二人生。通过参观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在城市老人的养老工作方面,我们还要好多工作要做。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理顺关系,加强组织管理
根据中组发〔2008〕10号文件精神,逐步将退休干部纳入老干部工作部门服务管理,退休干部的学习、活动等,由老干部局统一组织。市财政对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应给予经费上的保障。老干部发挥作用由市委老干部局扎口负责,老干部局下设发挥作用指导处(陕西省上世纪90年代设发挥作用指导处至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老年群团组织在民政登记的同时,到市委老干部局发挥作用指导处登记,并接受指导。
2.搭建两个平台,服务老人
一个是养老服务平台。建议政府大力支持沧浪区虚拟养老院的平台建设,尽快做到虚拟养老院在市区范围内全覆盖。目前,我市已在市区依托12345便民服务平台,为离休干部安装了“电子保姆”( “电子保姆”也称“老干部重急难呼叫服务系统”,即为老干部家中安装一部带有应急呼叫服务功能的专用电话机,与市便民服务中心“12345”连接,老干部居家养老若发生特情时可及时与服务中心取得联系,服务中心操作系统将同时显示老干部专用信息情况,确保在第一时间通知老干部联系人或相关部门,以便采取及时施救和援助措施),经过2年的运行,老干部反应很好。“电子保姆”平台可先行向离退休干部推行,逐步向全市老年人推广;在服务方面,可增加家政等服务。通过以上两项措施,真正建立起苏州市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足不出户享受到养老院的各项服务。
另一个是老年人才、服务资源平台。通过信息化发展成果,建立全市老年人才、服务资源库,延伸到每个社区,为有意发挥作用的老年人牵线搭桥,也为需要服务的企业等单位、个人提供信息。
3.建立不同档次的养老院,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养老需求
目前,苏州老干部普遍认为,苏州的养老院档次低、服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建议加强老年养老设施规划和建设,建立不同档次、不同人群的需求。尽快建设老干部护理院,依据护理对象年龄、身体、智力状况等实际,分类给予普通的健康老干部以家庭养老服务、享受一般护理的老干部以日间托老服务、存在认知障碍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干部以入院服务、生活不能自理的以重点住院服务,并实行基本服务政府购买、其他服务老干部自主购买的护理制度,让老干部可以按需自由选择全面多样的养老护理。
4.加强宣传,引导老年人积极养老
目前,苏州现有《城市商报·晚晴》,广播电台的《老年之声》频道、《姑苏老年》,苏州市委老干部局门户网站等媒体宣传老年工作,但相对苏州城市的老龄化来说,这样的规模、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在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开设老年栏目,引导老年人积极养老、健康养老。
苏州老人有节俭的优良传统,又很注重养生,主流媒体开设老年人专栏,可以利用主流媒体的优势积极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以提高自己晚年生活质量。据我们了解,现在苏州的老干部大多不差钱,可又不会合理消费,他们常常把钱或分给子女,或花在购买各种各养的保健品上,有害无益。
苏州市委老干部局赴日韩考察团成员:
邹清和、邵建清、翁晓华、 曹为根、毛敏燕、曹 静
2011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