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至22日,苏州市委老干部局考察团赴日本池田市考察老年养老事业,受到池田市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池田市仓田市长向考察团介绍了池田市老年养老状况,考察团参观了池田市福利院。日本东京是世界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较好的城市,在日本期间考察团顺便考察了日本特别是东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状况,收获和启发很大。
一、日本交通的主要特点
1.快速轨道交通形成网络
与欧美等国家的城市交通不同,日本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有区别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有关人士向考察团介绍,日本于1872年最早开通的国营铁路,是连接东京和横滨两城市的铁路,全长29公里。而日本的地铁于1927年始建于东京,长仅2.2公里。发展到现在,日本拥有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7万公里,而城市交通和城间交通约占1万公里左右。全日本拥有地铁线路500多公里,有轨电车线路260多公里,拥有车辆约6000辆。有9个城市建设了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形成了地铁交通网络,可从市区延伸到郊区,与地面交通及各种快速轨道交通相互衔接形成整体。
2.城市高速多采用高架模式
考察团发现日本城市高速公路的主要形式是高架道路。据当地介绍,这种高架道先出现于东京。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高速公路时,由于城市土地很快被占用,日本不得不利用昭和大道这样的宽路面道路,以及江户以来遗留下来的河道和运河空间进行城市高速公路的建设,形成了高架道路的格局。以后的城市高速公路又以此为样板,全国大部分的城市高速道路均采用了高架的模式。现在日本的高速公路约有9000公里。
3.多层停车楼解决停车难题
日本是汽车大国,不仅是说生产,也是说汽车的保有量。据介绍,日本的汽车保有量约有8000万辆,其中东京就有700万辆。“这么多的车辆,随之而来的停车问题怎么解决?”据了解,日本采取的方式是用随处可见的以多层停车楼为主的停车设施,大到五六层的大型停车楼,小到一层就两三个车位的机械停车楼。
4.科学的管理为交通提速
日本的轨道交通网的自动化程度极高。购买车票、检查都是通过自动售卖机和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甚至想了解火车的到站时间和一些其他信息,通过系统都能自动获知。 东京的交通信号灯的变换也是有规律的,一个区域内的交通信号灯互相关联、受同一程序整体控制。因此即使是在路口密集的繁华路段,也极少出现车流停滞在两个路口中间的情况。信号灯总能在车流涌来的时候变绿,又在恰当的时候变红,拦住有可能被堵在路口里的车辆。
5.新交通系统解决中距离交通
近年来,日本城市新交通系统发展引人注目,目的在于解决中距离中运量交通,以弥补以往只注重发展长距离而导致近距离交通手段的不足。其运输工具种类繁多,现代化程度极高,包括单轨磁性电车、悬挂式单轨交通、封闭式专用公共汽车道、无人驾驶定时往复电车等。现在,日本交通的现代化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6.整体化交通网络连接城市
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地铁、电气铁道、新干线、新交通系统组成了日本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整体化网络与便捷的换乘交通枢纽。由于交通发达,城市间的联系变得轻而易举,中小城市围绕大城市不断形成,最终日本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地域结构。
7.立体交通解决车辆拥堵矛盾
在东京只见到高楼几乎看不到车水马龙,人流也不多,大楼底下都与地铁电车或高铁等相连,东京地下有七层交通线,其中三层基本上和我们的苏州观前差不多,所以地面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流。电车从东京到品川八站路只用了8、9分钟,可坐近千人。地面、地下和空中组成了日本的三张交通网络,地面一张网主要是城市一般道路,解决城市内部的交通,地下一张网全是公共交通,由地铁和电车组成,空中一张网主要由新干线、高速公路和电车组成,解决了中长距离的交通问题。这种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有效解决了城市车辆拥挤的矛盾。
二、日本东京交通对苏州城市交通的启示
解决城市交通出行问题,必须规划先行。应该超前考虑30到50年后交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苏州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方面,更应注重借鉴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立体交通发展思路。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向平面要空间似乎走到了尽头,立体发展、垂直生长已在日本获得成功。目前苏州轻轨的建设已经走出了立体发展的关键一步,但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就是如何将地下、地面、空中合理构建成立体的交通网络,以分别承担不同的交通任务。
二是充分发挥地下功能。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公共服务设施、日常生活配套都从地面复制或延伸到地下,让乘座地下交通的人们不用走出地下即可正常生活。地下空间尽量充分利用,除商业、生活等设施外,大量建设停车场,以满足机动车辆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是重要建筑物、重点商业设施、公共场所等,要与地下交通站点直接联通,让地下公共交通成为人们出行首选。如观前地区、石路、人民商场、一百、会议中心、市行政中心、园区行政中心、博览中心、医院、学校等要与轨道交通一号、二号线地下勾通,实现无缝相联。
四是新建大型建筑必须同步建设并预留与地下交通站点的接口。考虑到交通的发展需要,轨道交通的密度还会不断增加,政府应该强制要求:新建大型建筑物必须预留与地下交通的联接点,以避免今后重复建设费时费力又费钱。
五是开发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和培养高端的管理人才为交通管理服务。再好的基础设施和先进设备,也需要我们专业的管理人员来操作和维护,因此建设与管理两者是相互促进,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共同进步。
六是苏州在地理位置上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应更多地考虑今后在长三角区域交通发展中能够扮演和应该扮演的角色。在目前轨道交通设计时有必要更多地预留将来与上海、无锡、南京、南通、杭州等周边城市无缝对接所需要的土地和空间,为将来把苏州打造成长三角交通中心做好充分的准备。
苏州市委老干部局赴日本考察团成员:
谢正才、汪宇青、陈德昌、佘明泉、钱雅平、曹静
201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