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钱 毅:浅谈新加坡社区管理经验
【发布日期: 2010/12/30 】【来源: 网站管理员 】【阅读次数: 4295 】【关闭窗口
 
浅谈新加坡社区管理经验
 
苏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钱  毅
 
  本人十分荣幸地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社区党务干部赴新加坡学习考察社区管理培训班。经过7天的学习、参观和考察,在感叹新加坡社区管理成就的同时,就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一、新加坡社区管理的成功经验
  1.管理理念的“人本化”与服务过程的“人性化”
新加坡政府在社区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建立赋有结合力及复元力的社会,具有人民归属感的社区,赋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的宗旨,并以此作为指导社区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加坡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对满足居民需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部分考虑得十分细仔周到,倡导服务的“人性化”。居民小区内水、电、气供应充足,通讯、污水垃圾系统处理,交通便捷,医疗保健良好,一般能做到小病、常见病不出小区。在公共组屋区内,许多公寓大楼底层都不安排住户,而根据情况用作幼儿园、教育中心及乐龄老人的活动场所,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各种群体的需求。
  2.管理的行政指导与民众的广泛参与
新加坡实行“以政府为主导,法定机构组织,民众参与”的社区管理机制。
  (1)政府主导,是指新加坡社会发展及体育部下属的社区发展理事会对全国社区管理总负责,建屋发展局下属的市镇理事会负责政府组屋区的物业管理工作。
  (2)法定机构组织,是指人民协会的组织参与。人民协会是执政党领导的一个法定机构,下设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俱乐部)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其职能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技能和充实他们的生活方式。
  (3)人民参与,是指鼓励民众参与社区事务,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具有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社区生活。
  3.社区管理的法治化与公民公共责任感的共建
  新加坡对开发、居民住宅、物业管理都制定了很细的规章制度,并形成法律,不论土地开发商、居民、物业管理公司还是社区组织都必须严格依法遵章行事。
在新加坡,户月均收入低于8000元以下的居民,可以通过购买政府统一规划建造的组屋,实现“居者有其屋”。在组屋区,由民众俱乐部、居民委员会常年组织组屋舞会、民防演练、家政课程、社区联欢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民众之间的交流。在新建私人住宅区,则设立邻里委员会,加强业主之间的了解和参与社区活动。人民协会下设的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俱乐部)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组织由居住在社区的各界人士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不拿薪水,下设专职秘书,构筑了民众广泛参与的邻里互助式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此外,人民协会下属的83个公民咨询委员会还定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在全国积极倡导“义务工作为人人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鼓励社区内各种非盈利团体、中介组织、社区居民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展志愿者服务与慈善活动,募集和设立社区基金,推动贫困人士、残障人士福利等社区项目,形成了组织、参与和资助各种社区活动项目的群众基础。
  二、学习借鉴新加坡社区管理经验,结合本职工作再谈几点体会
  1.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新形势下的功能定位
  (1)从全市老干部工作的阶段性来看,在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基本落实后,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作用应该发挥得更加突出。而要能够使老干部活动中心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其他老年事业),科学合理的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感到应该有一个能够纳入苏州市整体规划的“老字头”五年规划,并且享有GDP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
  (2)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功能是:政治学习的课堂、上下联系的桥梁、文体活动的场所、发挥作用的载体。但是通过学习新加坡社区管理先进经验以后,我感到除了以上四项外,还应当有时代性赋予的鲜明主题,这种倡导性将对整个社会益处多多。
  2.优化管理制度的服务性与服务对象的广泛参与性
  学习新加坡社区管理先进经验后,给我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的核心就是服务,而服务的境界就是以人为本。我们以往常常做好自己认为的服务工作,也许曾经召开过几个座谈会,但真正老干部在想什么,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其实还是会有一些距离的。今后我们应当在管理服务方面和老干部经常交流,提倡公共责任感的共建。让老干部感到他们不光是被服务对象,而同样具有管理和服务的责任。同时在工作上是否可以考虑成立老干部和活动中心共同认可的管理委员会,经常交流思想和活动内容,倾听他们的意见,把老干部中的精英骨干作为不断扩充的资源基础,进而充分体现服务对象的广泛参与性和融洽性。
  以上内容只是一些粗浅的思考,不当之处请指正。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