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潘琴芳: 和谐,新世纪老龄化的中流砥柱
【发布日期: 2010/12/30 】【来源: 网站管理员 】【阅读次数: 9903 】【关闭窗口
和谐:新世纪老龄化的中流砥柱
 
苏州市职业大学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潘琴芳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把老年问题写进中央的决策之中,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老龄化不是小问题,是一个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对和谐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略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呼吁成员国开展老年健康促进活动,以保障老年人群的良好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
  一 、目前状况
  养老观念在转变。从几千年前儒家学者为我们描述的理想社会开始,养老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永恒话题。由于中国社会一贯秉承的是家庭化养老概念,因此中国老人的晚年境况绝大部分取决于子女的生活状况。受计划生育制度的影响,中国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自我养老”已经受到严峻挑战,养老格局将不可逆转地为社会养老体制所取代。有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00万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照顾,而城市老人中,98%依靠自我养老。显然,如何在养老的家庭需求到社会需求的转变中,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应中国社会的福利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当今政府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大问题。营造和谐的老龄化社会,就要在社会政策方面建设一个“可持续、求适度、行得通”的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在城市中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投资和使用存在巨大的制度漏洞;企业改制和转型所致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养老问题凸现,因没有单位依靠,自己缴纳养老金又受许多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养老保险;因城市扩建开发而致的失地农民只靠土地赔偿金生活,也无养老保险可言。广大农民的“老有所养”问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其实高于城市,养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此外,目前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主要是针对20岁到50岁身心健全的正常成年人群进行设计与开发的,对老年人身体机能情况还欠考虑。例如,一个老花眼或视力较弱老年人在面对现今公共环境中的标识时,往往不知所措。在心理方面,有些老年人不想被认作为特殊群体,他们希望得到平等的尊重,因而对于专门为他们而设计的设施有时并不被接受。
  据此现状,即使在2020年如期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也只是通往一个完整社会保障制度的中间阶段,甚至是初级阶段。
  二 、和谐:呼之欲出
  毋庸置疑,在当代中国,应对新世纪老龄化的挑战,只有一样东西能够去对抗,那就是和谐。
  “加速论”与“延缓论”一直以来诠释着老龄化问题。前者认为,加速人口老龄化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需要,如果为了延缓老龄化而抬高生育率和出生率,未来老年人口数量也很难减少,最终并不有利于老龄问题的解决。后者认为,我国出生率长期持续下降使得“未富先老”矛盾突出,解决的办法是加快“富”的步伐和延缓“老”的进程。事实上,我国人口问题的本质是人口和劳动力过剩。解决过剩这个根本问题决定了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需的。只有经过一定的生育率下降和年龄结构老龄化,才能实现人口再生产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老年型的转变,实现零增长和负增长。另外,老龄化的速度和水平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受制于资源、环境状况,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深的程度和节奏,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节奏相协调。这也是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人口老龄化不应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如果超过,“未富先老”的矛盾将很难解决。因此,人为的“加速”或“延缓”都不可取,稳妥地推进老龄化和掌握好老龄化节奏,既是人口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六个“老有所”其实是依据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进步程度分层次推进的。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存在,老龄问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不同的表现,因而不能拿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和要求。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客观上处在社会经济一定的发展阶段,作为这个阶段的重点问题应当是明白无误的。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虽然全国尚有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二三千万贫困人口,老有所养还没有最后解决,但是就总体而言,全国进入前期小康并向全面小康阶段过渡,“医”、“教”、“学”、“为”、“乐”理所当然地要提上日程。因此,站在和谐社会立场来审视当前存在的老龄问题,要求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老龄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
  (二)和谐:老龄化问题的解决要以为老人谋福利为出发
  目前已步入老龄阶段的人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均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过去的社会劳动,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和谐社会要求老年人有权利一起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该怎么做?一切都应该从为老人谋福利出发。过去没有提取的养老保险应从现有的国有固定资产中提取一部分补偿给退休人员,这是他们应得的份额,不能再拖欠养老金和医疗费。对于目前生活无着落、处于贫困状态的老年人应采取积极的扶持、救助,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认真对待。未来十年将是老龄化高峰到来的时期,如何安置好老年人的生活,使他们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
  健康,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作为疾病的高发人群,医疗费是退休人员的“活命钱”。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日本这个一向被称为社会福利保障好的国家中,政府养老金账户赤字高达10兆日元,于是不断减少给付金额,这导致人人自危,不得不从年轻时就开始未雨绸缪、自筹养老资金。近年来城镇离退休人员个人交纳的费用越来越多,不敢看病成为不争的事实。怎么办?一是要解决医疗费的报销问题,政府在解决拖欠医疗费的力度要像解决拖欠养老金那样,应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要迅速扭转退休人员医疗费下降的问题;二是要加快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切实整顿医生的“红包”和药品在流通中的“回扣”,把虚高的医疗费和药价降下来;三是要打破垄断,鼓励医药卫生领域的竞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四是要从全社会改善医疗条件,将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比例从目前占GDP的0.5%提高到1%以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们的目标是:用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合家团圆才是晚年最高境界,而选择住养老院,其实是无奈之举。而且付得起养老机构费用的人并不多。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社区福利服务机构的需求,而且需求不断增加。据调查老年人中约1100万人生活不能自理,急需社区和福利机构提供服务,而福利机构只有100多万张床位,因此,应建设一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要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并列为重点,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老人看护和日常服务,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可以提供上千万人的就业岗位。农村家庭也需加强社会养老功能,应把有条件的敬老院建成综合性、多功能、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倡导村民互助。教育年轻人要孝敬老人,加强法制观念。
  (三)和谐:老龄化问题的归宿是要提高老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老龄化不只是说社会走向衰老,在处理人口老龄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一个情况,那就是老人要我们做的仅仅是赡养他们么?当然不是。老人辛苦了一辈子,该是享福的时候了,由于他们有着文化素质高、政治成熟、经验丰富的特点,需要去发挥余热,去为晚年生活添加乐趣,同时,也能很好的预防和治疗“离退休综合征”。那么,老龄化问题的归宿就是要提高老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了促进老年人更加积极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有人提出了通过推迟退休年龄鼓励老年人继续就业。我国劳动法规定,职工的一般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左右,特殊工种有所提前或推后。但是有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出现了职工过早退休的现象,一段时间还出现大量买断工龄提前退休热潮,致使当前实际的退休年龄不足50岁,买断工龄提前退休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那么,推迟退休年龄究竟对哪一个社会阶层的人有益呢?大多数的企业职工肯定得不到,因为他们距离现行规定的退休年龄还相差一大截时就早退或买断了。这样分析下来,延长退休年龄得益的是公务员和白领阶层,广大蓝领职工并不能从中获益,最终的结果可能导致社会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和谐。所以,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规范。
  通过终身教育使老年人生活充实,老年大学成为老人们学习交流的好去处。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让老年人才参与发展做贡献,发挥余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据调查,我国现有离退休人员中科技人员约有600多万人,占全部科技人才的五分之一,随着离退休人员的迅速增长,老年人才的队伍将不断扩大。这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几十年知识的积累,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应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不仅可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也可为老年人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以健康低龄老年人为主体组成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德育行动、宣讲行动、监察行动、护苗行动和关爱行动,帮助青少年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目前该计划已遍及全国各地。
  三、讨论:一点展望
  (一) 发挥离退休干部的先锋作用
  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中有的是国家解放和改革开放建设的先驱,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党性、崇高的精神、优良的作风、丰富的经验,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老干部中大多是老党员,建好老干部党支部,选配好党支部书记十分重要,要选甘于奉献、身体好的老党员担任,因离休干部已进入高年龄期、高发病期,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可以由在职人员担任。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党支部的建设,发挥老党员骨干作用,可有效地促进老干部工作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环境,离不开老同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做好了老干部的思想工作,其他工作也能够顺利开展;做好老干部骨干的工作,离退休工作也将变得得心应手。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先锋作用,老龄问题也将变得简单得多。
  (二)老龄事业工作者的积极作用
  从事老龄事业工作,面对这些特殊人群,工作上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细心,更需要不断地充电,才能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向老同志学习,尊重和爱护老同志;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业务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意识和责任,才能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做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者。让老同志满意,就要管理到位、服务到位、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老年学习的引导者、文体活动的组织者、社会活动的倡导者、老年人健康的管理者、实际工作中的志愿者、奉献者,有效开展工作,推动老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未来会很好
  21世纪老龄化会是什么样的情况?结果应该是乐观的。
  与日本、欧美等“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是“未富先老”。全国一亿多的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但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商品奇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大多数老人对现在的老年消费品不满意,老年人的消费额占的比例很小,主要原因是消费市场对老年人消费的特点、潜力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有关部门应对发展老龄产业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制订发展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提供专用商品及精神文化用品、保健用品、老年服务业、咨询业及旅游业等,都是大有发展潜力的老年消费产业。预测未来,当我们进入老龄社会以后,收入水平高,老年市场的巨大购买力将会充分显示出来。老年人机体结构的退行性变,生理功能普遍降低,“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急需建立专门的老年人医疗体系,这样老年病患者不仅在综合医院可以得到及时地救治,而且还可在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医院、老年日托医院等医疗机构中得到更为全面的治疗和康复。对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老年医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由此可见,和谐,在处理新世纪老龄化问题中的重要性已经凸现,无疑成为了中流砥柱。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