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杨良成:老干部居家养老的全新探索
【发布日期: 2009/11/6 】【来源: 沧浪区 】【阅读次数: 6705 】【关闭窗口
老干部居家养老的全新探索
 
沧浪区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杨良成
 
 
    随着老干部普遍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做好老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显得愈益突出、愈益重要,老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辛苦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我们一定要安排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庆祝第22个老年节之际,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走进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再度引起全国关注。新闻联播在报道全国敬老爱老的各种做法中,指出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大到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小到定餐送餐、精神慰藉,老人们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享受到优质上门服务。据悉,自2007年11月沧浪区在全国首创邻里情“虚拟养老院”以来,依托开发的“居家乐221服务系统”,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优质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了六大类53项养老服务,不仅有效降低了社会养老成本,也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创办近两年来,沧浪区虚拟养老院已先后为老人提供服务6万余次,加入会员的老人由252户400余人,增至2680户4000余人,增长10多倍。也为居住在我区的离休老干部提供了优良服务,受到老干部的欢迎。
    一、老干部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院)的现实意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州由于成功地实现了人口增长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型,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5年。目前苏州全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近17%,而专家预测,苏州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到2020年才达到19.6%,领先全国20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不仅是社会养老的赡养比重的增加,而且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结构的简化,养老场所的家庭化面临挑战。由老年夫妇组成的空巢家庭或单个老年人形成的孤老家庭增多,他们的生活照料等事项迫切需要社会提供。目前我区管理的离休老干部112人,“空巢”“独居”人数占80%,平均年龄82岁,最小76岁,最大95岁,其中有92人分布在市区10个街道,20人在吴中、园区和新区他们绝大部分疾病缠身,12人患病卧床,26人行动不便,4人长期住院,老干部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自理能力逐年下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干部在老人中比例的上升,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增多,需要社会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老干部比重定会快速升高。
    如何满足老干部的照料需求?通常的思路是“二选一”:要么在家庭养老,要么进入养老机构。机构养老虽可以得到全方位、专业化、系统性的服务保障,但对老干部来说,要在人生暮年离开自己已习惯了的家庭生活环境、熟悉的社区人际关系,在陌生的背景下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是非常不容易的。再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颇深的子女们的反对,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是很低的。沧浪区老干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有入住养老机构需求的老人4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有108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占老年人总数的97%。目前我区的老干部子女既要照顾自己的子女,又要照料两对老年夫妇,出现“四、二、一”家庭类型。这种家庭类型将成为家庭结构的主体,老干部的生活护理、医疗照料等就成了问题。即使子女有一片孝心,也会因为精力问题而力不从心。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干部对于养老也出现了个性化的需要。主要有喜欢清静的。有许多老干部存有落叶归根的思想,不愿意离开自己守了一辈子的房子而去人员嘈杂的养老院,他们需要清静的生活。饮食习惯不适应的。由于社会养老机构是集体生活,无法满足一些老人固有的生活习惯。通过调查发现,老干部高龄养老选择趋向多元化,老干部已普遍从一般的生活和健康需求转向追求高质量、个性化的保障需求。老干部既需要诚信度高的个性化社会服务,又要满足其恋家情结、社区归属,还要服务水平上一个台阶,许多老干部迫切需要一种可以住在自己的家里依照自己生活习惯、随心所欲的养老模式。困此“家庭养老”也就应运而生。
    二、“家庭养老院”——老干部高龄养老的新模式
    所谓“家庭养老院”是指老干部在自己家里生活,通过社区的组织协调能够享受到类似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而且收费比较低廉。
    其服务内容有:1、家政服务。社区服务中心根据老年家庭的具体需求,在社区内为他们聘用家政服务员,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签定“养老协议”,主要帮助老干部料理家务。2、医疗服务,由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为每一位老干部建立健康档案,设立健康咨询站,定期上门进行健康检查。3、精神服务,利用社区内的老年人设施,如老年人健康房、老年茶室、老年文娱室等,开展适合老干部的文化娱乐活动。街道还出资为“进驻”家庭养老院的老干部订阅了报刊,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家庭养老院”的服务人员由三部分人群组成:1、由本社区的下岗人员担任家政员。雇佣双方语言相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相近,便于认同,可信任。街道对家政服务人员“四个统一”:统一培训、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管理。2、社区志愿者,由周边大、中院校的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内的能工巧匠为老干部提供无偿服务,社区卫生站无偿为老干部建立健康档案和定期上门体检。3、老干部包护组成员。倡导邻居相互帮助,经常关心老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反映老干部的各种信息,适时给予帮助。
    沧浪区所创办的“虚拟养老院”,解决了新形势下高龄养老老院方式的问题,也是省委老干部局倡导的依托社区进行居家养老方式的一种成功实践。正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所高度评价的:这种“家庭养老”形式,提高了一批老干部的生活质量,它适应了老干部个性化养老需求,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
  市委老干部局所倡而建立的社区老干部活动室,为老干部提供了学习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完善老干部社区居家养老的三点建议
    1.培训和充实“家庭养老院”服务人员队伍,解决可能出现的结构性矛盾。
个性化、高质量的家庭养老需求,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千人千面的。由于“家庭养老院”中老干部需求主要以日常生活服务为主,家政服务人员主要可以由本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承担。就其推广意义来看,如要解决收入水平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老干部人群,其服务需求可能转向以精神生活为主如陪聊天、读报、出游、上网等高层次方面,现有的服务人员结构就不相适应。另外,应尽快增加家政服务人员在老年保健、护理等方面的培训,应对80岁以上高龄老干部增加的趋势。仅仅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有限的专业人员,肯定不足以满足社区老干部的医护需求。
    2.弱化政府的社会养老职能,交由社区专业社团合力完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的切实转变,小政府、大社会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西方福利国家在发展集中养老事业时,就暴露出建设成本昂贵,国家负担日益沉重,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的问题。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应对众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居家养老的社区照顾政策,依托社区并交由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社会团体,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新体系。
  我们现有的专业社团数量少且发挥作用小,建议政府对服务老人或其他特殊人群的专业社团的建立和发展给予指导和扶持,建立老年人俱乐部、社区食物配送中心、康乐中心等,使其逐步形成规模,成为非赢利或微利的社会服务组织。
    3.老干部他们在社区中自有一种特殊感,因此我们除了做好生活上的居家养老的工作外,仍要按照原有的管理渠道对老干部政治上关心,经常安排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有的行动不方便的老同志要参加学习,要安排车辆接送,并常与他们讲授政治、经济、台海形势,讲授医学健康知识,让老干部们老有所学精神好。还要做到:老干部生病、住院慰问看望,在并对长期住院的老同志定期看望慰问;老干部生日时要送去对老同志生日的祝贺和祝福;老干部家中发生重大事情时送去关怀和帮助;老干部家中发生困难时送去关爱和真情;高温季节、春节期间送去慰问和真诚。体现党委政府的温暖。发挥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功能。经常开展门球、桥牌、书画、京剧、歌咏活动,组织老干部出外郊游,陶冶情趣,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日新月异的变化,使老同志老有所乐心情好。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干部居家高龄养老服务,构建老干部社区高龄养老网络,为老干部提供便捷、优质的各类精神、生活和医疗服务。我们面对的是年老体弱的特殊人群,要坚持以人为本,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爱心去做,满腔热情地为老干部服务。
 
 
 
2009年11月5日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