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苏州市第二届“十佳离退休干部”候选人简要事迹
【发布日期: 2013/10/14 】【来源: 网站管理员 】【阅读次数: 15549 】【关闭窗口

 

(先后顺序按姓氏笔划排序)

 

1于孟达,男,1931年12月出生,原吴江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退休后,一直担任老龄委主任,一心扑在老龄事业上。从80年代初期,他倡导在乡镇建立老年协会,建立活动室和敬老院;到2004年,他创办吴江老年大学,凭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积极探索老年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吴江区老年大学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办学之路,成为苏州首批县(市)区级教育现代化老年大学、被苏州市教育局授予“非学历教育诚信单位”、分别被市、区两级老龄委授予“敬老文明号”称号。他也先后被评为全国老年大学先进个人和吴江区“十佳老龄工作者”。

2. 于洞藻,男,1930年3月出生,原吴县水利局离休干部。离休后,他始终坚持党的“信仰不动摇、工作不落后、群众不脱离、党纪不违反”。20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看报、读书,思想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局机关、党支部及老干部局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不缺席,积极接受党的教育;捐款、救灾等活动中,积极响应,始终走在队伍前列,起到表率作用,受到了老干部党支部的好评,先后三次被评为县、区机关及水利系统的优秀共产党员。

3. 方荣卿,男,1929年3月出生,苏州市司法局离休干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市政府法律顾问团高级律师之一,他离休依旧关心司法行政事业,钻研法律业务,积极参与我市“12348”法律咨询服务,先后为上千名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被群众誉为“活菩萨”;他积极帮助困难学生,与吴江区铜锣小学、中学建立贫困学生帮扶联系点,13年来共资助奖学金5万余元;在他带领下,吴江形成了“方荣卿律师奖学基金”的奖励机制,爱心助学如一股暖流在吴江大地蔓延。方老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和高风亮节。

4. 王恩兰,女,1932年2月出生,苏州市中医院离休干部。她为人正直,平易近人,作风正派;工作上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热情为病人服务,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离休后,她仍旧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参加组织生活,按时缴纳党费;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做到思想常新、与时俱进;她还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用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指导年轻医生,帮助他们在业务方面更好地发展。

5. 王道伟,男,1928年1月出生,原昆山县政协离休干部。离休后,他先后担任昆山市关工委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等职。主持并编写了有关思想道德教育等书籍25部,300多万字,印刷8万多册;组织各种报告会、宣讲会3000多场次,受众达150万人次。多年来,他把自己获得的先进党员、优秀党员、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的奖金及稿费等1.2万元资助贫困生,向贫困灾区老游击队员捐款5000多元;组织指导昆山市各级关工委筹款83万元,资助1000多名贫困生,并与有关部门协同筹资900多万元,扶助贫困生7000多人次。他先后被获得苏州市、昆山市优秀共产党员、昆山市十佳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四好”离休干部党员等荣誉。

6. 任康龄,男,1930年11月出生,原金阊区政协退休干部。退休后,他先后参与了“苏州当代人物”栏目的编辑以及“中国评弹网”的建设,担任竹辉社区党校讲师团讲师;他是社区关工委的“五老”骨干。先后被评为社区“十佳居民”,被推选为“家庭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老年协会副会长”,他的家庭被授予“社区学习型家庭”、“和谐家庭”、“苏州市五好家庭”。任老还是苏州市第一位八旬记者,至今,这位可敬的老人仍继续战斗在捍卫消费者权益的第一线。

7. 刘朋南,男,1929年2月出生,原湘城中学离休干部。离休后,用文字回忆记录自己的峥嵘岁月。他的文章在网站和报纸上多次刊登,他撰写的《南下拾趣》一文获江苏省离退休干部庆祝新中国建国60周年征文一等奖。他热心公益,及时向有关单位反映群众所需。湘陆公路坑洼、陆巷菜市场周边下水道坍塌和堵塞等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在刘老的积极关心下,及时得到了解决。他的热心受到了周围邻居的交口称赞。

8. 纪兆鸿,男,1925年2月出生,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离休干部。他是苏州城建的“鉴证人”,离休后仍关注城市发展,将几十年工作收集的资料图片整理成册进行展出,帮助年轻同志了解我市城乡建设发展历程和重要历史;他是社区里有名的“热心人”,主动担任社区治安员、居民代表,义务帮助街道组织志愿者治安巡逻,义无反顾地帮助邻里解决困难;他是大爱无疆的“践行者”,汶川、玉树、雅安地震中,带头捐款捐物,特别在雅安地震中,他和他的爱人第一时间向灾区捐出爱心和凝聚着爱的10套课桌椅。

9. 张奎南,男,1928年8月出生,原太仓市农业干部学校离休干部。他离休后,积极投身到为社会服务的队伍中去,主动担任“社区五老志愿者”,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宣传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深受大家欢迎。他积极参与《大江南北》杂志的推广工作,通过杂志宣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秀传统,取得显著效果。杂志的征订数从开始的12份增加到2630份。他还出资3300元,为全市大学生村官免费赠送一年《大江南北》杂志。他关心弱势群体,通过社区与两个特困户结对,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学习的资金。同时他为太仓市常青藤爱心帮困基金捐款一万元

10. 张裕丰,男,1924年2月出生,原苏州华光五金厂离休干部。他是一名抗战时期入党的老干部,离休后他始终坚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革命本色,怀着一名老党员的强烈责任感,一心想着为和谐社会发挥余热,热情关爱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和贫困学生,善事延绵20余年,资助人数超百人,捐助善款20余万元,他用连绵不断的爱心为社会作出了无私奉献,用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干部的光辉形象。先后被创元投资离退休服务中心评为“十佳闪光点”人物和“十佳新人”称号。

11. 李光素,女,1922年4月出生,苏州市职业大学离休干部。她一生勤俭朴素,却把节省下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和需要帮助的人。自1994年起,她通过“希望工程”默默资助一个又一个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完成学业,累计捐款总数已超过20万元。事迹经媒体宣传后,她还连声说不好意思,是自己应该做的,不值得一说。她的乐于助人和虚怀若谷深深感动了周围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老教师、老党员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执着追求。2006年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12. 杨自中,男,1931年2月出生,苏州市交通运输局离休干部。他以一名老战士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满腔热情投入到关爱贫困学生、热心捐资助学的事业。1996年以来,他累计行程10万多里,资助贫困生131名,捐助金30多万元。他表示,自己过世后的所有财产全部交有关部门来资助学生,包括自己的遗体、器官。他的大爱无疆被广为流传,1996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1999年他被评为全国、江苏省离休干部先进个人。2010年当选“苏州骄傲”年度新闻人物、苏州市文明市民标兵,苏州市第十九届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2011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2012年被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四好”离休干部党员;被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评为“最可爱的交通人” 。

13.   明,男,1931年11月出生,苏州市市立医院东区离休干部。他离休后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医院发展建设,担任院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关心同志们的思想和生活,常常深入青年医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关心他们的成长;他热爱生活,情趣优雅,编印过多部个人影集,积极参加市委老干部局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摄影展,撰写的红色回忆录《孟良崮战役》被市委老干部局收录在《红色记忆》汇编中。2011年曾被评为“苏州市十大健康风采老人”。

14. 沈森观,男,1946年8月出生,苏州市相城区政协退休干部。他退休后,至今一直担任相城区关工委主任,在关爱青少年成长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深入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活动,积极推进民营规模企业关工委建设,着力完善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相城区关工委在他的领导下多次获得“苏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获得2011-2012年度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个人。

15. 陆一农,男,1933年7月出生,吴江震泽镇离休干部。他离休后先后担任镇老年协会会长、老年体协会长、门球协会会长等职,为老年人干实事解难事。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筹建老年活动中心,成立门球协会,推广简单易学、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项目,积极组织农村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推动农村老年文化事业发展。他先后十多次被各级老龄委、老年体协、门球协会评为先进个人。

16.   玫,女,1934年6月出生,原常熟市广播电视局离休干部。她离休后,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创建和发展养身保健协会和防癌抗癌协会,会员已达4000多人,21个分会遍布乡镇。组织举办讲座、出版会刊、学术论坛、经验交流等宣传科学保健知识等活动,与“法轮功”等邪教进行不懈的斗争,揭露批判“神医”、“仙人”等诈骗活动。在全国首创养生保健与防癌抗癌结合预防法,在全省得到推广。2009年,陈玫被评为首批“全国城市康复义工之星”;2011年度苏州好人、百名文明市民标兵。

17. 陈勇贤,女,1929年5月出生,原姑苏区皮市街道办事处离休干部。离休28年来,她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安度晚年不忘发挥余热,做到人虽离休,但思想和行为不离休,关心时事政治,坚持参加各项组织活动,风雨无阻,从不缺席;情系慈善事业,坚持自觉捐款捐物献爱心长达十余年,捐赠金额达6万多元;淡泊名利,生活节俭,言传身教,为子女、为周围邻居和社会作表率,持之以恒地献爱心,以自己的言行努力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本色。

18. 周云海,男,1950年10月出生,原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退休干部。退休后,担任该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并负责该局退管会的筹建。多年来,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踏实的工作,创新的意识,投身于退管会的各项工作,在服务模式上不断探索实践,在服务内容上不断开拓创新,经过不懈努力,该局退管会已成为离退休干部最爱去的“家”。苏州地税局先后荣获苏州市“余温工程”、“六个一温馨服务”、“文化养老”创新成果奖和苏州市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老干部活动室被表彰为苏州市先进老干部活动室,他成为了全局老干部的知心人、贴心人,深受老同志赞誉。

19. 范正清,男,1941年11月出生,苏州高新区退休干部。他退休后长期担任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关工委主任,区扶贫协会、老区促进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高新区、虎丘区关工委抓好全区校外教育辅导站,组织广大青年开展唱红歌、讲红色故事、走访革命圣地、演讲比赛和“学雷锋见行动”等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达100多场,参加人数万余人次,陶冶青少年道德情操。在全区组建了160多名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加强对网吧的监督检查。他还积极参加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经验优势,帮助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20. 范光音,男,1929年2月出生,苏州市广济医院离休干部。多年来,他积极发挥老革命的模范作用,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中。为支援灾区困难人员,积极参与捐款捐物;为街道社区文明建设,组织群众打扫卫生死角、植树;为化解邻里矛盾,他主动找他们谈心,把矛盾化解,为和谐社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始终把党的宗旨牢记心中,鞭策自己,奉献余热,充分展现了一位老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21. 郑志焕,男,1926年1月出生,苏州市国家税务局退休干部。他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乐于助人,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特长在社团活动、社区文明建设中成为骨干。2001年4月被市关工委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特约联络员后,坚持参与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活动不间断。2013年4月,在他88岁寿辰之际,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并进行爱心义卖,募得善款9.11万元。其中6.77万元捐赠给了苏州市盲聋学校,成立《郑志焕画室》,余款作为奖励优秀学生。他先后被省、市、区评为“优秀五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荣获“全国国家税务系统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苏州市第四届苏州好人、百名文明市民标兵。

22. 侯海源,男,1931年12月出生,原泾中心小学离休干部。他从教近30年,为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离休后,他坚持义务向群众读报20年,他的事迹被报纸、电视传播,在苏州成为一段佳话。他发挥自己的文化特长,热心邻里助人为乐,成了乡邻们的义务文书、公证人、健康咨询员等。他先后被评为相城区“老年之星”、“苏州市‘三好’老干部”等荣誉称号。

23. 俞万胜,男,1928年1月出生,苏州市市立医院北区离休干部。2005年担任该院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始终坚持好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积极帮助身体有病的老同志过好党的组织生活,帮助孤老和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他不计名利,团结同志,积极帮助困难人群解决实际困难,社区邻里之间有矛盾,大家都愿找他出面调解。热心公益事业,对灾区群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主动交纳特殊党费,时刻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24.   白,男,1933年8月出生,原苏州市郊区(虎丘区)离休干部。离休后,他继续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经验优势,经常深入社区、学校等宣讲革命传统、国内外形势。他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采用对比法撰写的《地图有感》、《收音机有感》等征文,以其独特的视角抒发了对党的无比热爱。他还积极参与社区党建结对共建活动,离退休党员干部牵手大学生村官等主题实践活动,帮助社区解决困难、帮助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他积极参与爱心捐赠活动,以特殊党费的形式为困难群众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5. 胡国芬,女,1933年1月出生,原太仓商业局蔬菜公司离休干部。她离休后热心参与社区活动,积极发挥余热。她参加了社区健身队,社区书画协会等团队。特别对于青少年的成长给予极大的关怀,参加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她与一位贫困学生帮扶结对,每年资助3000元,六年来一如既往的关心和帮助,感动了群众。

26. 胡瑞珍,女,1933年6月出生,太仓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离休干部。她平时能认真学习历史、政治、关注国家大事,积极组织各类学习活动。同时学以致用参与各类知识读物的编纂工作,合计有5万字的写作成果。她还从事书画活动,在她的带领下办了七十期书画展,五期个人展,并出过个人的书画册,把书画推向社区、企业和乡村。她热心社会活动,参加了社区暑假学生活动,社区座谈会,文艺演出等。

27. 袁龙年,男,1928年10月出生,原苏州轴承厂离休干部。他的一生可以用“音乐人生”来概括。解放前他唱着进步歌曲迎接黎明,解放后唱着红歌参加土改,文革中唱着红歌激励自己;上山下乡时期唱着红歌为田间劳作的农民送乐解乏;返苏后又活跃在企业的文艺宣传阵地,离休后更是将全部的精力奉献给最基层的文艺建设。他曾担任市老干部艺术团团长,创建和扶植了十多家社区歌咏团,他用自己的特长去传播快乐,用音乐的形式去温暖中老年朋友的心,为和谐社会播撒种子。2008年当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了一场小小的演唱募捐活动,筹集善款2000元,交到了苏州慈善总会。

28. 钱新华,女,1933年7月出生,吴中区粮食局离休干部。她在职期间工作积极努力,任劳任怨,为粮食事业奉献一生,多次被评为市、区粮食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离休后,担任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十年,尽管年事已高,但工作热情饱满,注重支部班子建设,主动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学习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她待人和蔼可亲,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大家心中的老大姐;她注重学习,创先争优,团结带领党支部多次获评“先进党支部”、“优秀党支部”。

29. 钱解德,男,1950年5月出生,昆山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钱解德同志在任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委副书记期间就分管关心下一代工作,退休后更是将全部精力放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上。为了解基层关工委工作情况,一年两次带队分组跑遍全市区镇街道关工委,发现典型,加以推广,推动关工委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钱解德同志常说,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要有无私奉献精神,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多出一份力,多发一份光。

30. 顾笃璜,男,1928年11月出生,苏州市文广新局离休干部。他系苏州名门过云楼顾家后人,离休后,坚持走自称为“曲线救昆”之路耕耘不息。1982年3月,倡议在苏州重建昆剧传习所。1989年,苏州昆剧传习所与苏州大学中文系合作,创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昆剧艺术本科班,招收20名本科生及1名日本籍研究生,苏州昆剧传习所负责该班昆剧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培养了“继、承、弘”三代昆曲人才,被誉为苏州昆剧专家。常年从事昆剧学术理论研究,主持编选了《韵学骊珠新编》、《昆剧选浅注》、《昆剧穿戴》,出版了2期《昆剧艺术》杂志。2004年,由他执导的长达50折的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在台北、苏州、北京演出,为昆曲界一大盛事。

31. 盛瀚中,男,1928年5月出生,原沙洲县财政局离休干部。他离休后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主动撰写了多篇心得体会文章,是张家港市老干部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他不仅关心本单位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还组建了张家港市财会学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港城财会》。他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出谋献策;热心公益事业,数次向灾区群众、困难家庭捐资捐物;认真参与社区工作,受聘为城西街道文明督导员,深得社区居民和基层干部的好评。

32. 黄忆祖,男,1941年5月出生,苏州市政协退休干部。他退休后担任苏州市老年人体协、门球协会主席,他坚持以追求老年人的健康快乐为已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老龄工作、老年人体育工作方针,践行科学发展观,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在他的带领下苏州老年人体育的组织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创建了老体协网站,承办过多项全国性的气排球、门球比赛,每年6月份组织全市老年人“健步走”活动,连续举办五届机关老年人运动会,多次组织参加全国、省及兄弟城市之间的老年人体育竞赛展示活动,开创了我市老龄体育事业的新局面,各项工作在全国、全省均处于领先地位。

33. 董长中,男,1932年12月出生,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离休干部。离休后,他继续保持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积极投身医院和社区建设;他注重发挥自己和广大医院离休老干部的余热,积极为医院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协助社区党组织把党的温暖带给千家万户。每年他都积极组织并参加各种募捐活动,汶川地震、慈善一日捐、党员关爱基金等活动中都有他的一份爱心。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