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十佳敬老好儿女”侯选人简要事迹
【发布日期: 2009/9/30 】【来源: 网站管理员 】【阅读次数: 14608 】【关闭窗口
“十佳敬老好儿女”侯选人简要事迹
 
    (按姓氏笔划排序)
 
    28.王以禾,女,苏州市粮食局离休干部唐奕的女儿。2006年11月,唐奕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抢救,实施开颅手术,生命垂危,医生和周围的人都劝王以和放弃治疗。王以和及家人坚决不肯放弃。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唐奕度过了危险期,但一切都像植物人一样。多少个日日夜夜,王以和精心护理,服侍母亲。目前,唐奕已恢复知觉,能够用点头和摇头的方法进行简单交流,并能看报看电视了。
    29.王 莲,女,昆山市离休干部王光裕的长女。谈起王莲对其父亲的照顾,周边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谓是一名孝顺女。王光裕现年99周岁,卧床多年,基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多年来,王莲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父亲身上。她经常把外面看到的、听到的讲给父亲听,以解老人的寂寞。冬天,她推着轮椅让父亲晒太阳;夏天,给父亲洗澡、擦身。一日三餐花样翻新,一年四季嘘寒问暖。
    30.毛仁波,男,昆山市离休干部毛守奇的儿子,中共党员。毛仁波深知父母年事已高,加上父亲毛守奇患脑溢血留下后遗症,行动不便。因此,不管工作多忙,只要父母需要,他都随叫随到。家里水电、门窗等坏了,毛仁波抽时间进行修理;父母身体不适去医院,他总是陪着看病、护理;父母外出活动,他总是主动抽时间接送。毛仁波负重谦让,尊老爱幼,为父母安度晚年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环境。
    31.冯 姝,女,苏州市卫生局离休干部李敏庄的媳妇。1980年冯姝结婚时,考虑到婆婆的身体,她硬是将朝南最好的房间让给老人住。结婚30年来,冯姝和婆婆相敬如宾,只要是婆婆想要的,她都会尽量满足,家中一年四季饭菜以婆婆的口味和爱好为主。今年初五晚上,李敏庄突发急病,冯姝与丈夫立即将她送到医院。经过冯姝半年的悉心照顾,老人面色又转红润了,身体也一天天硬朗起来。
    32.刘晓平,女,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离休干部刘玉琨的女儿。2002年,刘晓平因单位改制提前退休后,她放弃了一些单位的高薪聘请,一心一意服侍父母。为了消除老人精神上的寂寞,刘晓平每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讲给父母听。刘玉琨每天要吃十几种药,刘晓平每顿帮他准备好,耐心督促他吃药。退休8年多来,刘晓平每天重复着必做的事情,不厌其烦,换来了父母幸福快乐的晚年。
    33.许以蓝,男,离休干部许甫如和潘家瑛的长子,中共党员。2007年,许甫如因患脑萎缩和脑梗阻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潘家瑛年逾八旬,自顾不暇。许以蓝自己已60多岁且身体不好,但他不顾困难,与弟妹们一起担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为了治疗父亲的病,他跑遍了苏州各大医院。许以蓝常对弟妹们说:“父母为了党的事业辛劳了一辈子,也教育了我们一辈子,现在该是为父母尽孝心的时候了。”
    34.许爱萍,女,苏州市离休干部崔文华、许耀林的女儿,中共党员。崔文华、许耀林离休前都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许爱萍在工厂工作且效益不好,家庭比较困难,爱人长期在外地工作,但她没有利用父母的特权。崔文华生病期间,许爱萍向单位请了假,全职护理母亲崔文华同志。许爱萍的妹妹因身体原因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多年来,许爱萍在尽心照顾父母的同时还毫无怨言地照顾妹妹。她说,自己是共产党员,生长在革命家庭,对长辈的照顾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35.孙卫平,女,昆山市离休干部孙盛周、薛瑞呈的女儿,中共党员。孙卫平照顾老人主要是处理好子女与老人的关系,子女之间的关系,保持家庭和睦,让老人心情保持愉快;根据父母喜欢吃山东口味面食的特点,一年365天为老人蒸馒头、摊饼、包饺子等;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老人生病住院不请护工,家庭打扫卫生不请清洁工,都由自己或家人承担,让父母亲心理上感到安慰和踏实。
    36.沙永进,男,太仓市离休干部沙文田儿子,中共党员。沙文田现年98岁,其爱人87岁。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高,沙永进经常给他们宣传科学养生方法,密切关注老人的生活起居,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为照顾老人,沙永进基本不在单位食堂用餐,外面应酬尽量推辞,回家烧饭做菜服侍老人。平时,经常帮父亲洗澡擦背修指甲。在他的带领下,全家形成了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37.吴建军,男,常熟市离休干部吴永兴的儿子。吴永兴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被评为二等乙级革命残疾军人。单位组织老干部开展活动,吴建军每次都主动负责父亲的接送。老人平时所用的药物,都有吴建军帮助配好,安排好,并交代老人按时服用。吴建军本人体质较弱,但他对自己关心甚少,对老人十分孝顺,几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父母,没有半句怨言。
    38.李正荣,男,吴江市离休干部廋国祥的女婿。李正荣夫妇退休后与廋国祥生活在一起,廋国祥的饮食起居全部由女婿李正荣包揽,而女儿廋雪华则成了他最贴心的家庭医生。李正荣夫妇天天在家陪伴老人,连上街也不会两个人同去,怕老人一个人在家中会出事,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侍奉着,一起聊天、一起看电视。晚上,廋国祥什么时候睡,他们也什么时候睡。老人认为,家风是遗传的,女儿女婿对他孝,孙辈对他也很孝顺。
    39.李苏苏,女,苏州市中医院离休干部蒋友芬的女儿。蒋友芬离休后因患高血压引起中风,虽经多方治疗,但病情每况愈下,医院多次发出病危通知。2007年,李苏苏的父亲不幸病故,为了不给病中的母亲增加痛苦,她和家人强忍悲痛,一如既往服侍母亲。
    40.李 彤,男,沧浪区离休干部苏光的儿子。苏光现年93岁,1941年参加新四军,经历枪林弹雨,留下了体弱多病、长期卧床不起的身体。20多年来,李彤无微不至地为老人的饮食起居操劳忙碌,从无怨言。除了日常护理外,李彤还要给母亲洗衣做饭,喂饭喂水,读报、读文件,讲健康知识等。李彤年轻时爱好很多,喜欢旅游、摄影,但为了照顾母亲,他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爱好,全身心服侍照顾母亲。
    41.李国正,男,原苏州轻工局离休干部李金鸿的儿子。李国正结婚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三代同堂二易其房,从四楼换到一楼,目的是方便父母的生活。李国正所在企业倒闭后,打过零工,当过联防队员,现应聘当辅警。为了照顾好老人,李国正向单位申请上常夜班。他推着轮椅每天陪父亲在小区内散步两次,每周两次送父亲去苏州大公园会友。李国正很辛苦,也很幸福。
    42.张冶晴,女,太仓市离休干部张奎南的女儿,中共党员。张冶晴结婚后,一如既往地关心父母的生活。父母家的电器、管道出了问题,张治晴主动联系师傅上门修理;休息天经常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平时,两三天总要去看望父母,实在没时间就打个电话问平安。张奎南4次生病住院,张治晴都服侍在身旁,细心照顾,洗脸、擦身、洗脚样样都干。张治晴不仅孝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而且还是一个孝敬公公婆婆的好媳妇。
    43.张明芬,女,张家港市离休干部詹廷言儿媳,现年54岁。自结婚起一直与公婆生活在一起,30年孝敬公婆。詹廷言及其老伴先后住院动手术,张明芬积极联系医院,细心照顾,使老人手术后得到及时恢复。公公婆婆对张明芬说“你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事情也很多,我们都老了,不值得再为我们多化钱和多烦心了”。张明芬笑着说,“你们的长寿就是我们儿女的福气,我要让你们活到一百岁。”
    44.陈 敏,女,吴中区离休干部孙玉莲的儿媳,吴中区老年康复第三医院总护士长。公公婆婆都有高血压病,公公还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陈敏利用自己专业特长,关心照顾两位老人的身体。公公因病不能弯腰,陈敏因此准备了轮椅,常推着他外出走走看看。工作中,陈敏也很努力,连年被评为先进,得到吴中区卫生局嘉奖,2006、2007年连续获得区卫生系统德技双馨奖。
    45.陈 蓉,女,常熟市离休干部陈必华的女儿,中共党员。陈蓉认为尊老敬老是天经地义、与生俱来的一种义务。由于工作繁忙,陈蓉与家人商量后为父母雇用了一个保姆,照顾父母的日常生活,而她只要一有空就到父母身边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身体。她善于协调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的表现突出,陈蓉同志获得了常熟市“尊老爱星奖”、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爱心助学先进个人等荣誉。
    46.陈曙光,男,苏州市发改委离休干部李克夫的儿子,中共党员。李克夫住院期间,陈曙光经常到医院照顾;出院回家时,怕父亲累着,他背着父亲上三楼。他每天晚上都要到老人身边,陪他们说说话;遇到出差,则每日一个电话,向老人问好。陈曙光孝敬父母的言行感染着家人和周围的同事,大家知道他孝顺二老的事迹,都说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与自己父母相处之道,并以他为榜样关爱老年人。
    47.林咏秋,女,昆山市离休干部林中鸣、李培善的小女儿。自1983年、1984年林中鸣、李培善相继离休后,25年中疾病频繁,几度病危,都是孩子们千方百计求医买药,把两位老人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其中尤以小女儿林咏秋最好。而今两位老人都已80以上高龄,林中鸣右手伤残,李培善中风,生活难以料理,家中大小事情都有林咏秋夫妇安排,但林咏秋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48.杨建平,男,太仓市离休干部杨开祯的儿子。2002年,杨开祯老人患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为让杨开祯生活得舒适一点,杨建平夫妇在老人房间安装了空调和热水器,在老人床上安装了护栏。为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夫妇俩为老人聘请了保姆。照顾老人,子女毫无怨言。
    49.周卫民,男,太仓市离休干部周鸣岐的儿子,中共党员。周卫民与体弱多病的周鸣岐夫妇生活在一起。五年多来,家里所有家务周卫民全包了。他既要照顾老人,又要上班,生活很艰苦。单位考虑到周卫民家庭实际情况,让周卫民把装配活动带到家里做,这样既能照顾到家里,又不耽误工作。1800多个日日夜夜,周卫民始终陪伴在老人身边,老人倍感欣慰。
    50.周月琴,女,苏州市粮食局离休干部陈自钦的媳妇。周月琴现年41岁,几年前,为了照顾饱受病魔摧残的公公陈自钦,她辞去了台资企业稳定的工作,一心一意在家当起了护工。她说只有让自己来照顾爸爸,她才能放心。她用瘦弱的臂膀无怨无悔地担负着公公的日常护理,用至真至爱的情怀使这位患绝症的老人感受到生活的阳光。
    51.周 俭,男,苏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局离休干部周容的儿子。周俭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工作,工作顺利,前途光明。为了照顾、孝顺父母,周俭毅然辞职回苏州工作。为了让老人吃好、生活好,周俭想着法子变换伙食,天天为父亲梳头、捶背,时刻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服,尽量避免老人受凉。周容因病住院4个月中,周俭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每天在医院和单位之间往返,可他从没叫苦叫累。
    52.洪始左,男,平江区代管的易地安置离休干部李俊的儿子。1996年,李俊因高血压中风,导致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李俊原工作单位在江西,离休费低,医药费常常不能及时报销,其妻没有工作,生活较困难。为了节省开支,他与母亲轮流照顾,没请过一个护工。他说,换了别人家的子女肯定也会如此,父亲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自己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给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
    53.荣雨龙,男,昆山市离休干部荣树臣的次子。1997年10月,荣树臣中风后成植物人,其妻也于去年中风病瘫在床。由于姐姐、哥哥不在父母身边,照顾两位老人的重任全落在荣雨龙身上。为了做到单位工作和服侍父母两不误,做辅警工作的荣雨龙常常上了夜班后顾不上休息,回家后紧接着为父母的吃、喝、拉、洗忙碌。荣雨龙的行动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为周围的群众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54.贺邦义,男,苏州大学离休干部刘照的女婿。刘照年近九旬,由于在战争年代积劳成疾,长期受到支气管哮喘、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慢性病的折磨。随着年龄的增高,病情逐年加重,日常生活已无法完全自理。为了照顾老人,贺邦义夫妇把家里最好的房间让给老人住。2008年,贺邦义辞去工作,在家照顾刘老的生活,兼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天天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
    55.袁立新,男,昆山市离休干部袁孝萱的儿子。袁孝萱自1982年离休后,身体一直不太好。当无穷无尽的病痛折磨袁孝萱时,他很坚强,没掉一滴眼泪。然而,作为一位父亲,当他看见儿子在自己病床前寸步不离的照顾,眼睛熬出血丝时,他老泪纵横——“看他这么辛苦,我心疼!”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袁立新打破了这种陈旧观念。在他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的身体非常稳定,精神状态也很好。
    56.徐宏慧,女,吴江市离休干部张瑞秋的媳妇,中共党员。徐宏慧待人真诚,勤快能干,吃苦耐劳。公婆家装修、换煤气,她样样都干;逢年过节家庭团聚,饭菜准备主要由她操持。四年前,徐宏慧的婆婆和母亲相隔三天都跌了一跤,婆婆还因骨折动了手术。那段时间,徐宏慧来回奔波照顾两位老人。为了使母亲在家养病,她还学会了挂水,每天为母亲扎针挂水。
    57.谢丽芳,女,苏州工业园区离休干部谢其将的女儿,中共党员。为了让父母安度晚年,谢丽芳及其姐妹事事处处围绕父母转,从父母家动迁、装修到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置,全由她们负责。逢年过节请父母到子女家过,平时隔三岔五去帮父母做些家务。平时经常陪父母散步,带他们到工业园区走走看看,感受苏州的发展变化。家庭氛围非常和谐融洽。
    58.程惠娟,女,常熟市离休干部程俊川的女儿。程惠娟母亲瘫痪在床已6年。为了照顾父母,程惠娟夫妇通过贷款改善居住条件,跟父母住在一起。服侍瘫痪在床的病人很辛苦,吃喝拉撒、擦洗样样要做;久病在床的病人往往爱发脾气:对此,程惠娟毫无怨言,认为这是儿女应尽的义务。
    59.谭开国,男,吴中区离休干部谭信忠的儿子。谭开国妻子单位改制后进入商场打拼,每天早出晚归,家里的买汰烧等大小事情都落在谭开国一人身上。谭开国的单位离家很远,但他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每天5点起床,买菜、做饭,为父亲准备好早餐再去上班。晚上,他们还准备了一只无线遥控门铃,一头连着自己的房间,一头连着父亲的房间,父亲一有情况,随叫随到,关怀备至。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